王雄立:青春正盛的“虎爷”
王雄立:常州市立新工艺品厂、常州市立新绝缘材料厂总经理
采访王总那天,我们踏着冬雨的阵阵寒意。还有不到一个月,马上就要过春节了。也许热闹的春节前总会给人以无比平静的感觉。而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过后,王总让我在印象上产生了一个不小的反差——“虎爷”青春正盛。
86 年出生的他,三十刚出头,却已经是常州市立新工艺品厂、常州市立新绝缘材料厂的总经理了。说他是“虎爷”,既因为他出生在虎年,也源自于他独特的个人形象招牌——下巴上一撮颇有男人味的小胡子。然而在深入了解后,这个青春与老练无缝对接的合体上散发出来的,是时间的沉淀和精神的传承。
脚踏实地,低调为人,学为所用
2006 年,王雄立从大学工民建专业毕业后,并没有直接进入父亲的工艺品厂工作,而是来到了武进建筑房地产公司,开始了与建筑工程一线工人同吃同劳的日子。“当时自己学的就是工程专业,我想看看自己到底学得怎样,希望能把自己四年所学用到实处。当时没有其他的想法,就想脚踏实地的把工作做好。”
从纯净的校园来到嘈杂的建筑工地,王雄立每天早晨准时五点起床,七点到工地,和众多工友开始一天忙碌辛苦的工作。当时正值骄阳当头的 7、8 月份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,身上被晒得脱了好几次皮,其中辛苦不言而喻。
但是他依然和工友们有说有笑。上午工作结束,他便与工友们一起席地而坐吃快餐,下午结束,收拾完器具,便紧接着准备第二天的工作。“我觉得当时那份工作我还挺适应的,我上岗后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就能上手了,两个星期就把领导交代的任务全部做下来了,经常受到领导的表扬。”说到这,他眼里闪烁的是简单快乐的光芒。
虽然年轻,在工作上散发出来的是敢想敢做的青春活力,但在做人方面,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却是低调。“我当时和所有同事都说我的父母亲都是工人,我不希望成为大家眼里的特殊,只是踏踏实实做事。”从王雄立进入工地直至离开,前后 8 个月,与他一起工作的同事,压根不知道他的父亲就是武进颇有名气的企业家。
简单、踏实,是王雄立初出校门的写照。
初创企业,贵人相助,潜心学习
在父母的眼里,儿女哪有不金贵的?看着儿子工作如此辛苦,母亲终于还是忍不住,要求王雄立辞职回来。虽然考虑到父母亲的感受,但不愿在事业上坐享父亲的硕果,于是他决定,不回父亲的企业,而是自己创立公司。机缘巧合之下,经过慎重考虑,王雄立与父亲共同决定,成立常州市立新绝缘材料厂,专业为大型变压器做绝缘体配件。2007年,王雄立正式成为该厂的总经理。
然而从建筑到绝缘体配件,隔行如隔山,王雄立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,一切得从零开始。“这个行业,我之前没有接触过,当时连大型变压器是什么我都不知道,可以说真的是零基础。后来,只能从设备安装开始入手,一点一点开始入门。”在成立公司采购设备的时候,王雄立得到了一位“贵人”的相助,也正是这位“贵人”,把他引领上了事业发展的道路。厂房设备需要落地安装,随行过来安装的工程师是这个行业的专家,在调试设备的同时,一点一点指导王雄立,产品的特性、制造过程、用在什么地方……所有关于这个行业和产品的知识,事无巨细的教授着他。为了能让王雄立和他的工人都能熟练掌握生产,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工程师前后三次从东北来到常州,共待了两个半月时间,助推王雄立和他的企业走上发展的道路。而另一位相助的“贵人”,就是王雄立大学的老师了。“在企业刚刚开始成立之初,运用设备不熟练,总会出现小毛小病,而东北的工程师毕竟太远了,来来回回实在不方便,我就想起了大学机械专业的老师,想去
向他请教。读书的时候,其实我并不认识这位老师,当时还很忐忑,但是当他知道我的来意之后,二话没说,吃完晚饭就来了。当时他也已经六十多岁了,不要我接,自己骑着电动车就来了。
而且他还谢绝了我的回报,他只是说:‘你们是我学校的学生,看到你们创业,我的心里就是高兴!’”话到此处,从王雄立言语里感受到的是满满的感恩之情。
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,前有技术难题,后有财务压力。随着员工越来越多,财务压力也越来越大:“当时我的公司财务和父亲已经完全分开,但是公司开起来首先就必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支出:第一要解决每个月每个员工的工资问题;其次,水电的开支;再次就是税收。解决了这些开支,才是我们的收入。”要抵挡重重压力,唯一的出路就是要迅速打开销售,同时维系好现有的渠道。然而这个行业多是四十多岁往上的老手了,谁会在意一个二十出头的愣头青呢?学会如何打交道,是摆在王雄立面前又一个重要的课题。不懂其中门道,只能向父亲请教。后来慢慢的,为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,在后来的交涉中,心态就自然而然端正了,也让王雄立公司的发展真正走上了正轨。
父亲教诲,接棒传承,稳中求变
在稳扎稳打之下,王雄立的绝缘厂业务越做越上路,2016 年上半年,他父亲把工艺品厂的管理权也交给了他。一个是民政行业,一个是和国企打交道,相似相通的诸多门道让王雄立顺利进行了过渡。已经创业十年的王雄立表现出比同龄人少有的老道,但他却一直清楚的记得父亲一句话:“傻人有傻福,好人有好报。”父亲是王雄立不折不扣的偶像。
“我父亲身上满满的正能量,在我父亲身上,我学到了吃苦耐劳。为人处世方面,赚了钱也不能忘本,要节约。
我父亲一直就是做好事,不去和别人计较。其实我做企业,也是这样和父亲学的,尤其是对待员工,一定要对他们好。”
在父亲的教诲之下,王雄立也将父亲的这种理念一直传承下来:正气、团结。王雄立认为,员工其实是很能够知道感恩的,只要你对他们好,他们宁愿把家里的事情放下,也不会耽误厂里的活。在他的企业里,工作年限最少的也有 12 年了,长一点已经 28 年,夫妻两口子都在厂里,甚至生儿育女。他甚至调侃道:“我的企业里不需要人事部,因为我们的员工真的很稳定。”
为什么企业人事会如此稳定?人事问题几乎是所有企业不可避免的问题,然而在王雄立这里却成不了问题。这要得益于企业管理的亮点:“死命对员工好!”
“员工出来是为了什么?就是为了赚钱啊,而且更希望有尊严的赚钱。要不然出来干嘛呢?我们就要满足他们的愿望,他们才能真正的为企业着想。”王雄立每个月都会请个大厨师来到厂里,做一场丰盛的家宴,请所有员工一起开心聚餐。春天会组织他们分批出去旅游,平时也会有一些小活动来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。“我们夏天是不发福利的,我们的做法是把饮料、冰棍直接发到他们的手上,而且必须吃掉,休息一个小时之后,再继续干活。因为他们都是出来赚钱的,发钱给他们,他们不一定舍得去买。我们的宗旨就要对工人关爱,我们的企业才能一直坚守32 年。”在这种氛围中,员工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,很多老员工是看着王雄立长大的,而现在,他又看着员工们的孩子在长大。这种微妙的情感,触动着他坚强外表下柔软的心:“厂里有老员工已经五十多岁了,有一天他对我说,他做不动了,他的一切都在这里了,他不想离开,能不能在厂里随便给他找个活做做?就是不要让他离开。”
听到这里,我突然眼睛湿了。一个原本冷冰冰的雇佣关系,在王雄立的企业里,却充满了温度。如今的王雄立早已经被创业打磨得成熟周全。在企业管理上与父亲配合默契,但也逐渐注入了自己新的想法。
“现在企业开始融入一些年轻新鲜血液,因为我认为企业要发展,还是需要有年轻的活力,年轻人的想法毕竟比老一辈要活跃一些,比如设计方面等等。要考虑承上启下,岗位设定也可以进行调整,一个岗位设置AB角色,进行员工储备,从而也不会造成员工垄断岗位的现象。”
“其实我没有吃过什么苦,但是在父母的熏陶下,懂得珍惜和感恩。”在事业上,他一直懂得珍惜和感恩周围的人,在家庭上,也是如此。由于创业的原因,已为人父的王雄立在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还没来得及抱一抱,马不停蹄又从医院出发去接待客户。现在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,对待夫人和孩子以及家人,他有愧疚,也充满了感激。“现在事业稳定了,我基本会在家陪家人,带着他们去看电影、游乐场,一起吃饭,一起健身。生活平淡而幸福。”
现在称他为“虎爷”,更因为他在经历十年创业后收获的平静与淡薄交融、低调与霸气同辉。